CQ9[电子中国]官方网站

一阙秋词的遐想

2023-11-17 CQ9电子报 168次浏览

一叶落而知秋。

当片片落叶,打着圈在面前飞舞的时候,秋色已深了。在一本书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,“词是可以诵读的画,画则可以称作无言的词”。一首好词,不在乎词藻多华美,只在某时某刻某分拨动到了心弦,一如一幅画能带观赏者入境,便是好画。一座经典的园林亦是一组立体的画卷,用心处,常作神来之笔,如一首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无言之词。

这样的秋,漫步苏州园林,吟一阕秋词,赏一处秋景,常作无边遐想。

苏州与古琴的缘分颇深,园林中尤以怡园为最。从园主人顾文彬始,历代园主,多与古琴如知音相交,传至今日,“古琴元素”,仍是怡园一大特色。其中,石听琴室外的那一对听琴石,二石相对而立,形态如两位老者,俯首听琴,若有所思。顾文彬曾为之作铭“生公说法,顽石点头。少文抚琴,众山响应。琴固灵物,石亦非顽。”

每至秋,兴之所至,也抚一曲李白的《秋风词》。秋风清,秋月明,落叶聚还散,寒鸦栖复惊。相思相见知何日?此时此夜难为情!入我相思门,知我相思苦,长相思兮长相忆,短相思兮无穷极,早知如此绊人心,何如当初莫相识。李白在过知天命年后写下这首词,有人说这首词是写男女相思之意,也有人说是李白借喻家国之情。只是当这首词被谱上古琴曲后,“情”之一字被深深的秋意裹挟了。

落叶聚散之时,若有缘,立于怡园听琴石边,听一听怡园古琴雅集中的一曲《秋风词》。这听琴石伫立已过百年,似在无声地告诉听琴人,时间面前,长相思也罢,短相思也罢,不过尔尔了。

秋,天空澄澈,午后的阳光如洒金一般,均匀地照在园中,不灼热,温温暖暖的,不炙烤这窗木,只是给木色平添一层浅金。变换不同的站位,就像选择一幅自己的画,然后把这景“镶嵌”进一扇窗棂里。可以是一幅风景画,拥有精致的画框;也可以是一幅人物画,某一个游客不小心走进了画框;当然,有时候也可以是一幅抽象画,窗棂上的冰裂纹,将天空、阳光剪成了拼图……选一扇心仪的木窗,凝望外面的世界,此时,想起的不是东坡的豪放不羁,也不是易安晚年的凄凄戚戚,倒是“太平宰相”晏殊的那首《清平乐·金风细细》最是应景。金风细细。叶叶梧桐坠。绿酒初尝人易醉。一枕小窗浓睡。

紫薇朱槿花残。斜阳却照阑干。双燕欲归时节,银屏昨夜微寒。不知当年耦园的佳偶是否也曾在某一个秋日午后,在某一扇窗前吟过这首词。

枕着花香,我愿意相信他们是吟过的。如此细腻,美好,一如这耦园的窗。

苏州园林里的“楼”是极有“分寸”的,在整个园林布局中,“楼”总是与园林的山水林木呈恰到好处的比例。尤其是临水的“小楼”,亲水而不夺水之姿,好比拙政园的倒影楼,与波形廊一并横卧水上,与园中石、木,围水而立,高低起伏中,形成丰富的节奏感。在整个拙政园的布局中,居于一角,不事张扬,颇有闹中取静的意思。

秋高气爽的日子里,水面如镜,仿佛复制了岸上的世界。若逢江南秋雨,进得楼中躲雨,看细密雨丝飘落在倒影之上,一时间,竟也有些分不清是小楼照影,还是影照人。直觉有万千秋思,落笔时又不知该从何说起。想起稼轩的那首《丑奴儿·书博山道中壁》。少年不识愁滋味,爱上层楼。爱上层楼。为赋新词强说愁。而今识尽愁滋味,欲说还休。欲说还休。却道天凉好个秋。

据说倒影楼二楼曾是园主儿媳的书房,不知她是否也在某一个秋日,读书读得略乏时,立于窗前,凝望过这天、这水、这影,轻声吟过这句“天凉好个秋”。倒影楼附近的桂花已经谢了,只是秋凉之日尚在时节,立于倒影楼的窗前,望一望“与谁同坐轩”,曲廊蜿蜒,水影交融,任思绪做无边遐想,也是美事一桩。